養生一詞,首見于《呂氏春秋》。其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養生,古亦稱攝生、治身、道生、衛生等。從字義上看,養生,即護養生命之意。一般而言,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手段或方法護養人體生命的主客觀行為,或根據人體生命過程的活動規律所進行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的心身護養活動,均稱之為養生。
夏季進補,自古有之,中醫習慣稱“伏補”。夏季暑多夾濕,“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人居中間”,人體體能消耗較大,新陳代謝加快,勢必氣陰消耗較大;大量出汗,營養物質、水分消耗較多,隨著大量出汗又會損傷津液,既傷氣又傷津,中醫稱“氣陰兩傷”。兒童、老人、工作勞累的中青年人以及久病體虛的人,在夏季到來之前,或是在炎熱的夏季,適當地補陰補氣,可以安然過夏,避免反復傷風感冒,或是動輒大汗淋漓等。
據歷代文獻記載,“伏補”大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針灸進補伏天針灸進補,根據選定的穴位、進針手法不同有補瀉之分。夏季天氣炎熱穿衣較少,扎針比較方便,一些寒性關節疼痛如肩周炎、膝關節炎、中風后遺肢體活動障礙的病人可擇時進行治療。
藥物調補中醫用藥(進補)有“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的基本原則,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夏天要謹慎用熱藥,冬天要謹慎用寒藥。“伏補”宜選用補陰補氣的藥物,補陰的藥偏涼性,補氣的藥則多偏平,或稍帶甘溫。
推薦材料:
楓 斗(干石斛)味甘平,生津益胃,清熱養陰。煎湯飲。
西洋參甘,微苦,涼。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既補氣又生津,切成飲片泡茶飲。經濟實惠一些的,亦可選用生曬參,或西洋參須、生曬參須,泡茶飲。
黃芪甘,微溫。建議用生黃芪,不用炙黃芪。
太子參甘苦,微溫。補肺健脾。建議小兒用一點。
其他還可選用一些甘寒生津、清暑的藥物,如新鮮石斛、玉竹、麥冬、天冬、南北沙參、蘆根,泡茶或煎湯代飲,口味不錯。
冬病夏治中醫自古就有“冬病夏治”的傳統,一些虛寒的疾病,或是遇寒加重的疾病,如胃病、喘咳病、關節疼痛,在夏季伏天進行藥物調理、貼敷或針灸等治療,可延緩病情的發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小兒哮喘、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的病人,建議服用“參蛤散”2?3料(一料為生曬參1兩+蛤蚧1對,打成粉),5?6克/次,每日早晨空腹溫開水和服。
民間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在炎熱的夏季還可選擇一些清暑、化濕、健脾、開胃的食物,起到食療調養的作用。如西瓜等多種水果,菊花、枸杞、苦瓜、菠菜、白蘿卜、黃瓜等具有滋陰降火作用 ;大麥、酸牛奶、蘋果、山楂、西紅柿、白菜、橘皮、雞肫、火腿等具有健脾開胃作用;綠豆、赤豆、薏苡仁,有清熱解毒、健脾化濕的作用。
簡易茶療方:
家中可自備一些霍香、佩蘭、菊花,每次各3?5克。泡茶飲,可清熱解暑。j*wl, 百拇醫藥
五汁飲:
清代名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里介紹的“五汁飲”,適用于熱病后津氣虧耗病人,一般人也可自制適量飲用。
【具體做法】
材料:梨 100克、鮮荸薺200克、鮮藕200克、烏梅100克、西瓜翠衣(即西瓜皮)200克。
1.先將梨切成塊,荸薺切成塊,藕切成條,西瓜翠衣也切成條。
2.將烏梅放進鍋內,加水300?500毫升,中火煮10分鐘左右。
3.煮烏梅的同時,將藕塊、梨塊、荸薺塊和西瓜翠衣一起放入榨汁機中打出汁。
4.烏梅煮好以后,撈出烏梅,把烏梅湯倒進碗里,最后加入榨好的汁,味道鮮美的“五汁飲”就做好了。(李其忠)